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中谊 > 评论
走在弯道超车的路上:杨海波篆刻印象
发布时间:2021-02-23    来源:美术网    浏览:2474
当今的河南印坛,有才华的年轻作者层出不穷,充满了活力。同时,这意味着河南印坛的作者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很大,从中脱出并不容易。


杨海波在河南的青年印人中是比较另类的一个。


他研习篆刻,缘于他2012年底来到《青少年书法》杂志编辑部工作。他是在当年的招聘中以第一名的成绩录取的,可见他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化底蕴。当时我任《青少年书法》杂志主编,小小的编辑部“篆刻人口”占了一半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不接触篆刻是很难的。杨海波以前书法、国画、篆刻都涉猎,来《青少年书法》工作之后,他请教我艺术的发展方向,我建议他先集中一点搞深入,出成绩,再兼顾其他。于是,他在工作之余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篆刻上。


海波的篆刻,是由黄士陵入手,这是河南比较流行的模式之一。从黄士陵上手的好处是可以暂时回避复杂的笔意和“印化”问题,把精力放在刀味上。海波原来有基础,加上他的勤奋和聪慧,以及《青少年书法》编辑部的篆刻氛围,他进步很快,在各种展览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还在中国书协举办的一次活动中获了奖。几年下来,他靠实力成为河南篆刻的重点作者,并且成为河南印社的理事和河南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。


海波的篆刻,大抵有黄士陵、汉玉印、金文三式。黄士陵是他起家的品种,他在端严整饬的基础上注意变化,刻得比其他人要灵活。他的玉印属于随我学印之后受到影响而作,清雅温润。他的金文入印并不完全取法古玺,而是拿金文糅入黄士陵风格。这一路不仅黄士陵刻过,其后李尹桑、易大厂、乔大壮等都颇有建树,成为黄士陵风格的重要支流,在黟山派主流的汉式之外别开生面。杨海波的金文入印,是只取黄牧甫刀法因素,而舍去了黄氏对金文原型的取法,代之以他自己书写金文的结体,新奇生动,颇有特色,在河南学黄士陵一路的作者中独树一帜,显示出很强的个性。这一路数对金文书风有较大依托,所以我希望他加强对三代金文的学习,能养成自己的独有书风,金文入印自会开一新境。除此之外,他也时有佛像印、唐宋官印类的作品。


杨海波的篆刻作品中,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奇思妙想比较多,虽未臻完善但是不流于程式,看他的篆刻常常有新鲜感。这与他的知识结构和学印经历是分不开的。他书画印兼擅,文字功底扎实,文史哲修养很全面,论综合素养在河南的年轻印人中是出类拔萃的,他担任《青少年书法》执行主编也会大大开阔了其艺术视野;同时,他学印的过程中,在技法层面和临摹阶段没有耽搁太久,又影响到他理解篆刻技法体系的扎实程度。二者交汇在一个人身上,就很有意思了。


所以,我说他的篆刻之路是在弯道超车的路上。他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对自己知识结构的整合与完善,而且是怎样把自己综合素养的优势在篆刻中发挥出来。就好象大家都在拼技法的时候,他来个剑走偏锋!当然,这也是有难度和风险的。就像我们看杨海波的一些作品,新奇、不俗,但是又偶有一些技法上的缺憾,这不仅是探索的作品中常有的现象,也与他的独特情况有关。


随着河南印坛近年对金石学的重视,年轻印人的金石学素养得到普遍提高,表现在作品中,河南篆刻的古意、厚度在不断加强。相比于文史哲知识,金石学对篆刻艺术的滋养更为直接,更容易见成效。从这一方面来说,海波的知识结构优势在弱化,所以,对他而言,紧迫性也是存在的。


当今篆刻的发展,非常多元化,繁荣伴随着浮躁,参与其中的作者在选择自己的艺术道路时面对的情况也更复杂,自主选择艺术道路的干扰也多。有感于此,在去年的冠玉堂春季雅集上,我专门对学生做了一个《论篆刻家的战略前瞻》的讲座。对于海波这样的情况,尤其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的篆刻之路怎么走,这可能比埋头刻印更重要!


本文作者:谷松章,1968年生,河南郑州人,现为西泠印社理事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,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。

© 2021 美术网 备案号:京ICP备2021012837号-3

美术网联系方式:010-81515158